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的一间土牢里搭配

分离设备压滤设备2020年06月01日

文天祥被囚禁在大都的一间土牢里。阴暗潮湿的土牢,门窗低小,几无风通。炎炎夏日,溽热蒸腾。“涂泥半潮,积水浮床”。邪秽之气,经久不散。然而身体衰弱的他,在这里已经二年了,却凛凛然活在世上,他想,就是那股正气支撑着他,而他,也正是在用生命书写着一首正气之歌。

是啊!天地间存在着一股正气,附着于各种形体。在地面上的就是江河和山岳的英气。在天上的就是太阳和星辰的光辉。在人身上的就是浩然正气。它充盈于两间,使人顶天立地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正气呢?他想到了古圣贤的教诲:吾养吾浩然之气。何谓浩然之气?先天的浑朴清纯的真元之气,后天涵养的善善恶恶的道德理念。有了这,就能成为自立于世的大丈夫。

文天祥沉吟着。他回想四十六年来的追求:读圣贤书,修齐治平?成仁取义?是的。二十岁,他中了状元,如众星捧起的一轮皓月。然而,他所处的南宋末期,政治腐败,外族入侵,人心涣散。从在朝为官到遭奸相罢斥,也只十年之久。正值民族危亡之际,一介书生,拍案而起,投笔从戎,明知不可而为之。捐献家资,招募豪杰,以“正义在我,谋无不立;人多势众,自能成功”为口号,组织义军三万,开赴临安。

在他的心里,古仁人志士的所作所为,有多大分量!政治清明时候,当含蕴和顺之气,效力于盛世;时局艰难,则节义彰显,史册凌烟,这才是民族的脊梁!谚云:文臣不爱财,武将不惧死。那强项的史笔,狙击暴秦的铁椎,使臣的旄节,宁可断头而不降的将军,血溅帝衣的侍中……或有冰雪般的操守,或有泣鬼神的壮烈。他们,光若河汉,灿烂着历史的夜空,岂止令后人仰望,也是民族之精魄啊。

有心杀贼,无力回天!文天祥心里掠过阵阵的悲凉。“呜呼!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!”二十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,岂止九死一生可喻!兵败被俘,更创造了他人生的绝唱和辉煌。“楚囚缨其冠,传车送穷北。鼎镬甘如饴,求之不可得。”“顾此耿耿在,仰视浮云白,悠悠我心悲,苍天曷有极!”许是上天要留下他,留下他做最后的吟咏,给后世留下一道黑暗中的电闪雷鸣!

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,对于文天祥这样的大丈夫来说,本来别无选择。然而,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”?在狱中,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,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,过着囚徒般的生活。他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:只要投降,家人即可团聚。在给自己妹妹的信中他写道:“收柳女信,痛割肠胃。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?但今日事到这里,于义当死,乃是命也。奈何?奈何!……可令柳女、环女做好人,爹爹管不得。泪下哽咽哽咽。”读此文字,宁不泣血!由此可知,那正气一歌,是何等超拔,如巍巍高山,人面而立。

公元128 年1月9日,文天祥挥笔写下了“唯有一腔忠烈血,碧空长共暮云愁”的诗句,然后掷笔于地,走向了刑场。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场。监斩官问他:“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?回奏还能免死。”文天祥喝道:“死就死,还有什么可说的?”然后,向南方跪拜,说:“我的事情完结了,心中无愧了!”他跪的是故国,拜的是同胞啊。然后引颈就刑,从容就义。死后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一首诗: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惟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”

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。

文天祥之忠,非为忠国——此时国破;非为忠君——君王已降。他用一腔忠烈之血,祭奠了自己的信仰,化作了民族的英魂。他以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,张扬了人性的尊严,彰显了理性的光芒:富贵不淫,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!

“哲人日已远,典型在夙昔”。文天祥走远了吗?是的;然而他的精神湮没了吗?否!

魂兮,归来!

吾谁与归?

960年前的农历五月二十日,一位伟大的人去世了。他叫范仲淹。我们一般能记得起的,就是他的《岳阳楼记》,还有那个千古名句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现在,似乎我们更加怀念他了。

遥想庆历五年(1045年)冬天,范仲淹已57岁。被罢去参知政事后不久,被贬到那州(今陕西彬县一带)。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,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(今河南省邓州市)做知州。正是他诗中所言“世间荣辱何须道,塞上衰翁也自知。”此前,他的同年好友,也是“庆历新政”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滕子京(宗谅),已于庆历四年被贬至岳州。这天,忽然他接到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的书信,并附《洞庭晚秋图》,希望他能为之写一篇文字。

范仲淹看罢信,将图挂在堂前,只见一楼耸峙,万倾烟波。不禁心向往之。他不仅向往登临此楼,更想一晤他的老友子京啊。看看这位子京吧。他与范仲淹同年进士,又曾共同防御边郡,抗击西夏元昊入侵,同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推行者,又同遭政敌攻讦被贬。恰在此时,子京来函叙说自己贬谪巴陵后经过种种努力,已使巴陵百废俱兴,人民安居乐业。真是自己所推崇的人生理念,那就是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!由子京,他不能不想到自己。

自26岁中进士为官,他四起四落,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。已 1年,而“居庙堂之高”的在京工作,算起来总共也只三年。自庆历改革失败后,他长期“处江湖之远”了。他想些什么?他做些什么?

他从小就有志于学,励志磨炼自己。曾在山东长山醴泉寺寄宿读书,便留下了“断虀画粥”的佳话:“惟煮粟米二升,作粥一器,经宿遂凝,以刀画爲四块,早晚取二块,断虀数十茎,……入少盐,煖而啖之。如此者三年。”1011年,2 岁的范仲淹来到今河南睢阳的应天府书院(南都学舍)求学。那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,藏书敷千卷,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。数年之后,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堪称大通:吟诗作文,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。也许,那时正如他诗中所说:“有客狂且淳,少小爱功名”。但须知,“爱功名”者,不就是立功显名么?本也是人间正道啊。

江苏兴化,他做过县令。以一县之令,竟率四州的数万民夫,奔赴海滨,建筑海堰,以保民生。在大潮面前,他和同年好友滕子京,谈笑自若,指挥若定。数百里长堤,终于横亘黄海滩头。盐场和农田的生产,从此有了保障。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,又扶老携幼,返回家园。人们感激这位县令,把海堰叫做“范公堤”。兴化县不少灾民,竟跟着他姓了范!

当了不过一月的开封府尹,就将号称繁剧的开封府治理得肃然有序,京城中甚至传出了“朝廷无忧有范君,京师无事有希文”的歌谣,希文,就是范仲淹的字。

祐五年(10 8),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叛宋称帝,宋朝西北边境局势突然紧张起来。不久宋夏战争爆发,范仲淹随即被调到西北前线。渭州知州滕子京与老友范仲淹再次通力合作,“军中有一韩,西夏闻之心骨寒。军中有一范,西夏闻之惊破胆。”

庆历三年(104 ),范仲淹、富弼、欧阳修、杜衍等被召入朝,受到仁宗器重。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,日夜谋虑,思致太平。范仲淹提出“明黜徙、抑挠幸、精贡举、择官长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减徭役、重命令”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,就是“庆历新政”。曾令国子监直讲石介十分兴奋。当时石介写了一篇《庆历圣德颂》,将范仲淹等人入朝称为“众贤之进”,将夏竦被逐说成是“大奸之去”。夏竦对此怀恨在心,开始想办法整石介。夏竦以石介名义,伪造了一封给富弼的信。意思是这些革新派,要废掉仁宗,另立新君。一场政治改革也就无疾而终了。一封可辩真伪的书信,竟然使新政为之夭折,可见改革之脆弱了。自古忠奸不两立,为什么?忠臣忠于君,更忠于民,而奸臣呢,除了忠于君外,还有什么呢?罢,罢!“燕然未勒归无计”,“将军白发征夫泪”!

这就是具古仁人之心的人吧。

真是的,古仁人之心是什么样的?是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么?是何以解忧,惟有杜康么?是挂冠而去,归去来兮么?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么?是进而儒,退而道么?

否!

看看子京吧!“豪迈自负,罕受人言”的他,“帅谪巴陵,愤郁颇见辞色”,为此很让人担忧呢。然而,贬谪的只是他的官职,他的仁人之心是断不可以贬谪的啊。与他一起,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君。何以解忧?就是作为啊。于是他成为自己推行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。如今处江湖之远,依然心忧其君,那实绩便是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”。言忧于君,实忧其民啊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。

忧于中,才发愤而作,为民作,百废俱兴焉。岂非事在人为?人生,就要进击,就要创造,用那把瘦硬的骨头,撑天而立地,要什么“浮生半日闲”?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君不见,一会儿“春和景明”,碧波万顷,”一会儿“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”么?胸中自有星垂平野,眼底且看月涌大江! 1年来,西北风沙烈,东海波涛急,朝中争斗惨酷,饥民泪眼婆娑,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,亲聆他的新政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“持重者多危词,赤心人少甘语”。忽而一道诏书,废弃一切改革措施,撤去他的军政要职,挥袖逐他出京。浮沉竟也只一挥手间。然而,人这个大字,他越写越扎实,越写越高大。甚至,他早就想到了可能有这样的结局:不改革对自己最保险,对国家对生民最危险啊。宁舍其生不失其义也!

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、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难道他不是蘸着自己的心血,用自己全部人生之笔写出来的铺天大字么?难道他不是为后人矗起了一个人生的高度?

1995年《读书》杂志中,有位学者说:“知识分子要热情生活,尽量享受……我不喜欢那种居人之先或之后的特别姿态。一会儿站通过符合叙利亚人民利益的对话和协商早日和平解决。在排头,一会儿站在排尾,就是不肯站到队伍里去,这样就把自己单列出来,而这已经暗含了一种特权。这种特权莫不是和那个更大的特权集团联系在一起?……在举国没有欢腾起来以前,一个人难道始终要愁眉苦脸不成?”唉唉,作为一般知识分子,他的提法没有错。仿佛范仲淹也不是给这样的人提出的,他“求”的是“古仁人之心”。鲁迅先生早就说过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解决“卖难买贵”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,……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‘正史’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没有这样的脊梁,中国还存在么?存在,也是瘫痪的。

两年之后,滕子京卒于苏州任上,时年58岁。去世时,家无余财。又过了4年(1052),范仲淹被调往颖州,途经徐州时不幸去世,时年64岁。此时,范仲淹积蓄已尽。一家人贫病交困,仅借官屋暂栖,略避风雨。其《遗表》不同于一般之处,在于他没向朝廷提出任何请求,家里的事提也没提。

“噫,微斯人,吾谁与归!

共 4109 字 1 页 转到页 【编者按】【风华旧事二题】这篇小说,作者以沉重而激昂的心情,分别描写了南宋大臣文天祥和北宋军事家范仲淹舍生取义的史实,抒发了自己对俩人的敬仰,并决心以他们为榜样的豪壮情怀。历史上,二十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南宋大臣文天祥兵败被俘,在狱中不屈服元廷的威逼利诱,坚持斗争,最后从容就义,彰显了“富贵不淫,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”的浩然正气。而北宋军事家、文学家、被贬到那州的范仲淹与被贬巴陵的同年好友滕子京,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,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,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,彰显了舍生取义的凌云正气。小说以史实为基础,进行了详实的描写,讴歌了为人民谋福祉的时代主题。欣赏,!【山水神韵:鹏程】

1楼文友:201 - 22: 4:09 一篇讴歌舍生取义、为人民谋福祉的传奇小说!谢谢赐稿山水神韵社团!祝老师安好! 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。

心血管外科
黄石白斑疯医院
晋城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
相关阅读
古装高马尾还是要看这几位:朱一龙翩翩公子,看不到肖战彻底惊艳

在明星的各种着装画风当中,最与众不同的是极低穿山画风。 但是极低颜值...

2023-09-18
冰城限招120人,政府扶持,不限专业,在岗工作也可正常跟进,6月15日报名累计!

2022年为缓解社会福利压力,人口老龄化专升本录取人数,建立人才人工湖,...

2023-09-12
在东西湖,一个注册地址可以申请人5000家企业?

一个指出注册IP如何已登记5000家跨国企业?昨日,东西湖区里行政机构批文盐...

2023-09-11
韩国演员李准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,新剧《终于我的人生》停拍

新华网讯 当地间隔时间4同月18日晚,据韩媒报道,演员李准恩出院感染新冠...

2023-09-03
网红吃播套路较浅,都是障眼法,学会这6招,你也可以是大胃王

一说到美味,相信未谁是不甜食到的吧,像我们如今所在的这个时代,可以说...

2023-09-01
立秋后这菜1元1斤,晒一晒价格暴跌50倍,放1年不坏,冬天焖肉特香

先为春这菜1元1斤,沾一沾价格涨50倍,捡1年不怕,夏末炖鸡肉特香 大家好,...

2023-08-29
友情链接